集团要闻

上海建工集团“七一”表彰专题

日期:2015-07-06

崇尚诚实劳动 人生才会精彩

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安装集团张雄伟


       从农民到工人,从田野到工地,张雄伟成为安装集团中的一员,人生的价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光荣地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成为上海市和全国的劳动模范。张雄伟归纳自己能够成长的经历,一靠学习,二靠道德,三靠梦想;他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当个人的梦想与企业的愿景、国家的命运相一致的时候,人生才会精彩。
       时光回溯到二十多年前,1987年3月2日,张雄伟从江苏启东来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来到金山石化三期工程工地,在踏入工地施工现场的那一刻,他被这规模宏大的施工场面深深地震撼了,决心投身其中,竭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
劳动需要技能,学习改变命运
。2001年10月的一天,张雄伟得知当时的安装技校将举办高级焊工培训班的消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读书,想让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经过努力学习,2002年5月,他拿到了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又相继获得了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六年里连跳三级,成为上海建筑业农民工中第一个高级技师。此后,拿到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大专文凭,又拿到了上海电力学院本科文凭,并且成为建工集团第一个农民工党员。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张雄伟没有迷失方向。工作在一线、服务在一线、成长在一线,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实”字为本、实事为先。他先后参与了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水厂一期工程的建设和俄罗斯圣彼德堡波罗的海明珠工程建设。在波罗的海明珠工地上,由于没有氩弧焊机,他自告奋勇,凭借着早年学过的手工打底的技术,精心操作,使所需拍片的所有焊口拍片合格率达到100%,令工地上的俄方管理人员叹服不已。他还在中国馆工程的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最高峰时,受命来到中国馆工地对部分管道进行现场焊接指导。在上海市重点工程东方体育中心项目建设中,由他带队的自动焊接团队作为安装集团的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在该工程中推广实施,并在上海市质量观摩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马不停蹄地奔赴一个个重点工程项目,虹桥高铁、浦东机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心、上海迪士尼……其间,他还与迪士尼梦幻世界项目的一线优秀农民工张锡彬结成对子,并同部分农民工建设者代表开展了座谈,以他的亲身成长经历教育大家爱岗敬业,为重大工程作贡献。
       一路走来,张雄伟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从手工电焊到自动焊,他亲眼见证了科技的魅力。“即使你的手艺多么精湛,你也永远不能低估机器的能耐,将机器的精准与娴熟的手艺结合在一起,才使安装集团重庆市渝北区鱼嘴奥特斯(AT&S)项目荣获重庆市自动焊质量观摩工程”。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提高薄壁不锈钢自动焊的焊接质量》课题获得上海市2014年度QC质量管理成果发布一等奖。劳模创新工作室还聘请专业顾问指导,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传、帮、带”效应,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高师带徒等活动,推动和带领更多的职工成为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职工。

造房想着住房人

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二建集团郁凤兵

       木工翻样出道的郁凤兵,传承了老一辈建筑工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凭着钻研、专注和坚守的职业精神,郁凤兵诠释着“造房想着住房人”的品格。
       郁凤兵对建筑行业的热爱,体现在他30多年来做好造房子这件事情上。毛主席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两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郁凤兵就是最讲“认真”的共产党员。“为业主造房,就要对业主负责”。郁凤兵认为这句话就是“承诺”。在与万科合作的12年中,为了这句“承诺”,他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成为“业主信得过的造房人”。万科集团授予他“荣誉员工”称号。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2003年前后。那时,郁凤兵和他的团队首次与万科合作,承建万科春申项目。万科的项目管理是很严格的,就拿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来说,有厚厚一本,之严之细,到了苛求的地步,这是业内公认的。他们对一扇木门的验收,就要3次,可以反复找出累计150多处有问题的地方。刚承建万科春申项目时,郁凤兵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压力。其中的21号房,叫“蚂蚁工坊”,外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这在当时是国内首栋清水混凝土高层住宅。他们经过6次样板试制,最终总结出一套可靠的施工方法,做到清水混凝土墙体内实外平、色泽一致、光滑柔顺。前来参观的日本建筑师惊叹道:“没想到中国的施工工艺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到了2008年,郁凤兵和他的团队承担的苏州万科玲珑湾花园二期工程498套高端精装修住宅,小业主验收一次通过,成为万科有史以来首次“零投诉”住宅区。为了更好地服务业主,整整两个礼拜,郁凤兵坐镇现场,每套房都安排专人陪同小业主验房,并在第一时间解决各种问题。郁凤兵和他的团队在与万科集团延续十多年的合作中,因为专业,一次次赢得了业主的口碑与信任,参与万科项目也从竞标到改为邀标,从信任发展到厚爱。而且万科承诺给郁凤兵团队高出别人1%的合同造价。这种信任和厚爱的背后,是承诺的执著付出与坚守。
       郁凤兵一直说:“造房要想着住房人”,小业主用几十年的积蓄,甚至两代人的积蓄换来一套房子,一定要对小业主负责,保障他们的利益。正是有了“造房想着住房人”的精神,才会对造房的质量那么“严格”。为了杜绝窗盘渗漏,在细部处理上,郁凤兵做过深入研究。如在窗盘浇捣混凝土时,必须控制好标高尺寸,做成高低口泛水节点;在做外墙外保温材料门窗转角时,结构施工阶段必须留设齿口,形成外保温材料转角挡水节;在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的排水口渗水通病的处理上,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样板引路,从而有效杜绝外墙渗水。但这样做会改变以往的工序,工人操作时感到不适应。于是,郁凤兵就在现场一遍又一遍做工艺样板,分解工序,让工人一目了然,正是有了“造房想着住房人”的精神,才会对造房的质量那么“精细”。分户验收是住宅工程所特有的验收形式,目前的操作主要是在住宅工程竣工前进行,郁凤兵把这项验收工作提前到主体结构阶段,避免了在装饰阶段分户验收时二次整改,从而真正达到分户验收的效果。为保证施工质量,所有操作人员在砌筑墙体后,必须在墙体上写上砌筑者的姓名,以方便操作考核。
       郁凤兵和他的团队所体现的“造房想着住房人”的职业精神,正是建筑行业需要培育和弘扬的。

 

 

在上海中心建设中成长

优秀共产党员、市劳模、一建集团花力


       花力说:“我们从事建筑的,总有新的高度在前方。参与创造新的高度,探索成就人生的一段经历。我愿与大家分享在上海中心工程建设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懂得‘担当’这两个字真正内涵的经历。”
       花力先与大家分享的是主楼核心筒243次浇筑混凝土的经历:2010年10月8日,他奉命来到上海中心大厦工地担任主体结构项目经理。工程施工有三个最具挑战性难点,那就是大底板浇捣、钢平台爬升和主体核心筒混凝土浇筑。从2010年10月13日到2013年8月3日实现结构封顶,主楼核心筒共浇筑了243次、累计16万立方米混凝土,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浇筑2到3次,每次都是在晚上或半夜里浇筑,每次大约在10小时左右,这不是咬咬牙、挺一挺就能过去的事,那是一场持久战。而每当浇捣完一次混凝土,花力就会拿起蓝色记号笔,将图纸上的上海中心主楼核心筒立面,涂上一层,这样层层叠叠的空白处被涂成蓝色,每涂完一次蓝色,就意味着大厦往上攀高了一层。在这243次混凝土浇筑的日子里,是花力这个“现场指挥”一生中仰望星空最多的日子。3年多里,极端低温、罕见暴雨、台风肆虐以及百年未遇的持续高温都经历过,“头顶是雪,脚下是雨”的奇特情景也时常遇到,花力几乎每天都在现场指挥施工。“其实,项目领导班子是有分工的,每次浇捣也都有现场当班领导。不是我当班,可以不到现场。但现场在浇筑混凝土,我怎么睡也是睡不着的。”有一次浇筑混凝土,那天是项目副经理值班,花力将工作安排好,可回到家刚躺下,手机就响了,他又心急火燎地赶到现场,类似这样的情况,花力已习以为常了。“说句心里话,我从来到上海中心工地的那一天起,就和上海中心大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心与‘中国第一高楼’紧紧连在了一起,一旦离开施工现场,我的心就放不下,你说这是责任使然也好,或是项目经理的担当也好,反正这个时候心放不下来。”花力如是说。
       花力与大家分享的另一段经历是在狂风暴雨中登上300多米高的钢平台,参与抢险。2012年8月8日,台风“海葵”登陆上海,狂风暴雨侵袭着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核心筒。当时大厦顶部的风速仪测出的风速是每秒45米,超过了12级台风的风速,位于69层钢平台正处于第二次空中变形改造,高达300多米的核心筒钢平台施工脚手体系被“海葵”狂风持续撕扯,外挂脚手在狂风的作用下剧烈摆动,如果不把这庞大的鹞子固定住,在狂风的作用下,其他的拉结也随时有可能断裂,如果钢平台从300余米高空坠落,那真的不敢想下去。花力和项目上的党员们主动请缨,一支14人的抢险队伍迅速组成,开始了惊心动魄的三个多小时抢险。风声、雨声、外挂脚手架及悬挂在钢平台上的模板与墙体、塔吊的撞击声混合成恐怖的喧嚣声,让人心惊胆战。一登上钢平台上的抢险队员很快被密集的雨水浇了个透心凉,人在顶上几乎无法站立与行走,花力和抢险队员们顾不上这些,直扑出险处,组织抢险队员在最佳的受力点,拉结、固定猛烈晃动中的外挂脚手,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一场重大事故。事后,有人问花力在300米的高空中后怕不后怕,他说:“不怕那是不现实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你不上去说得过去吗?”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经历,花力说:真正懂得了项目经理“担当”的内涵,担当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担当就   是敢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事,就是在工作最需要的时候,能够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担起自己的职责。

 

 

生的价值体现在迎接挑战中

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集团总承包部陈安民

       集团总承包部副总经理陈安民先后担当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金山铁路改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等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常务指挥。大家对这位主将评价最多的,是他的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干在实处的精神。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有难以计数的困难和问题。陈安民善于动脑子,经常琢磨传统的施工工艺,看看哪些可以改进、创新。他做一个项目学一个项目,项目中有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而且有一种不把它学会决不罢休的精神。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逐渐成就了他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的素质。陈安民接到新的项目后,首先把图纸读通、读懂、读熟,然后在脑海里反复演绎工程怎么做,在工期上,纵向思考工序先后,找到关键的工期节点线路;横向上,思考各个专业之间交叉、搭接,技术难度,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研究施工工期、流程、工艺、场布,研究施工材料供应,机械设备配置等等。再把这些成熟的思考、策划征求团队的意见,完善后制作成PPT或者动画。国展工程动画施工策划拿到商务部汇报,商务部领导看后给予高度评价,说我们这些不懂建筑的人看了也知道国展工程是怎样造起来的。
       陈安民是一位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优化施工方案的工程建设指挥。集团第一次承建铁路黄浦江特大桥工程,陈安民用自己积累的吊装方案,简化施工工艺。专业单位按照传统的吊装工艺和方法,制定了吊装施工方案。经过一个阶段施工,无论是施工工期,还是施工成本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他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反复比较吊装方案,最后否定了原先的吊装施工方案。将原来利用配重段吊装黄浦江水面的钢桁梁改为直接在黄浦江打桩,构建钢平台的方法,在水上用浮吊船吊装黄浦江水面的钢桁梁。在黄浦江中间一跨航道不能停浮吊船,就在黄浦江中间两桥墩上设置三角钢架来缩短主跨的长度,满足了吊装的要求,这样既缩短了工期,又降低了施工成本。最后还完成了《黄浦江特大桥钢桁梁吊装的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陈安民是一位善于用创新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工程建设指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上,他组织团队用俗称“飞船”的高空作业平台施工技术,实现超大展馆的立体施工。国展中心单层展厅挑高42米,主要作业区在地面、屋顶和侧墙。按照传统工艺,先进行地面的管沟施工,再搭建脚手架进行屋顶的安装。这样一来,不仅耗材、人工成本高,且拖缓施工进度。陈安民发动团队创新了“飞船”施工技术,以钢结构桁架为着力点,将于地面制作完成的平台升至高空,等同于在30多米的高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作业平台,并且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变位和垂直升降,适应高空部位各种工况施工。“飞船”技术的应用,既解决了高空的管道安装,又解决了地面地坪的浇捣、地沟的施工,同时又解决墙体的粉刷。形成地面、墙面和高空的立体施工。
       在成功建设工程的背后往往有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可贵的敬业精神。在虹桥机场2期工程时,他臂丛神经发炎,三个月手抬不起来;在上海国展中心工期正紧张的时候,陈安民的老毛病痛风复发了,他忍受疼痛叫驾驶员把他送到施工现场,搬来座椅坐到6月30日要竣工的场馆里指挥施工,被大家戏称“坐镇指挥”。有人说:病了还不好好休息,国展中心建设难道真的离不开你吗?陈安民风趣地回答说:不是国展中心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国展中心。在陈安民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国展中心建设任务。

 

 

劳模精神引领他们不断创新

市模范集体、基础集团“陆凯忠劳模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陆凯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全国劳模陆凯忠的带领下,始终奋战在盾构机维修保养的第一线,孜孜不倦地钻研着盾构电气设备和控制技术,一个个普通的一线技术工人逐步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技师、高级技师;他们转战上海及外省市轨道交通、电力、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完成了13项攻关课题,获得了3项专利、20项创新技术成果和27项“双献五小”成果;在解决盾构施工技术难题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先后获得“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基础集团流动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20位成员分布在不同的工地上。陆凯忠根据这一特点,建立起工作室成员定期学习交流的制度,并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工作交流、学习互动、研讨课题和经验总结。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陆凯忠就是他们的带头人。
       陆凯忠身上那种“迎难而上、不畏艰苦”的精神,始终鼓舞着工作室成员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中毫不停歇。2013年8月,正是上海酷暑难耐的高温季节。由基础集团承建的轨道交通12号线12标、13标,两个标段共三个区间的6台盾构机要同时进行安装、调试工作,这么大的工作量要求在短时间内安装调试好,就是专业安装单位都是难以完成的。在劳模精神的鼓舞下,他们硬是把这一艰巨的任务承担了下来,连续奋战80天,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在作业的关键节点甚至连续二、三个通宵工作,硬是顶住了时间紧、人手少和工作量大的巨大压力,将所有6台盾构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在随后的盾构推进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坚守岗位,承担起保驾护航的职责,使盾构机安全穿越了411栋建筑物,其中49栋重要建筑,10栋保护性建筑,并将隧道后期沉降始终控制在1厘米以内。工作室的这一成果被申通集团评为风险防控优秀成果奖。
       陆凯忠身上那种“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鼓舞着工作室成员在拓展新领域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在劳模精神的鼓舞下,他们针对工程建设中的“疑难杂症”,积极承担攻关课题。如工作室联合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了深基坑钢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系统,采用新一代高速PLC组成双层网络,对所有液压泵站、油缸等实现集中控制、远程数据采集、无人自动补偿。这一创新成果,成功解决了在不同施工阶段地下连续墙所承受压力的变化对钢支撑的不同要求,具有自动调压、响应速度快和控制精度准等特点,在上海最深的地铁13号线淮海中路车站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应用。还如工作室承担研制“盾构远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使远在1100公里外的天津地铁盾构掘进的各类动态信息,能够延时1秒在基础集团局域网上显示。就这样,在陆凯忠的带领下,工作室坚持围绕地铁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活动,为基础集团地铁专业施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工作室之所以能在地铁工程建设的创新路上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陆凯忠常说“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少数人优秀不算优秀,大家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除了要有综合素质外,还要有自己的特长”。在他的影响下,工作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工作室的20名成员中,75%的成员已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