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上安科技工作者: 展信安! 此刻提笔,又想起了我们一起奋斗的时光——大科学装置旁,大家围着精密仪器调试参数的专注;邮轮内装背景工程安装现场,对着Smart3D模型反复推敲的较真;预制厂里,看着自动焊接机焊出第一条完美焊缝时的雀跃……这些散落在“十四五”岁月里的细节,不仅是我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的“军功章”,更沉淀为“十五五”科技创新的坚实底气。 当行业朝着工业化、绿色化、数智化的方向快步走,当“双碳”目标、新型城镇化给机电安装领域打开新赛道,我们的科技创新之路,当以何锚定航向、循何开拓新程?希望通过这封信,与大家一同厘清方向、凝聚共识—— “三化”融合破局,为传统机电安装配置“智慧大脑” 面向未来,安装集团将以“工业化、绿色化、数智化”建造技术为核心抓手,推动机电安装从“传统施工”向“智能智造”全面跃迁。 在工业化方面,我们将让“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模式焕发新活力。通过建立数字构件库、升级自动焊接设备、研发智能安装工装等手段,实现管道、阀组等部品的标准化预制与精准装配。尤其是在医疗单元领域,将推出更多整体装配式解决方案,实现手术室、ICU等核心单元的快速部署与功能集成,真正让“像造汽车一样造医院”成为现实。 在绿色化方面,我们积极响应“双碳”战略,推动机电安装全链条低碳转型。通过推动“标准化仿真设计-装配化高效安装-智能化精确控制”的深度融合,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并在机电系统精准体检指导下进行改造更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降低能耗与材料损耗,更是要打造一批可持续的绿色标杆工程,推动行业向节能、环保、舒适的新建造模式迈进。 在数字化方面,我们将以数据为引擎,构建“数字基建—数字经营—数字管理—数字生产”全栈能力。通过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AI平台和数字孪生基座,实现从投标决策到运维反馈的智能闭环。智慧工地、智能机器人、数字产品等创新应用将全面落地,让每一个项目都拥有“智慧大脑”,每一步操作都可追溯、可优化、可增值。 新兴赛道突围,在高精尖领域打造“上安标杆” 如果说传统业务是巩固阵地,那新兴赛道就是开拓未来疆土。安装集团早已跳出“舒适区”,在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领域,扬起“上安”的旗帜。 大型邮轮建造是集团突破 “陆转海” 技术壁垒的标志性领域。作为国内首家参与两艘国产大型邮轮内装背景工程和全船空调及消防系统调试的安装企业,面对更大的体积、更多的舱室、更为复杂的系统,安装集团在由陆向海发展的突破与延伸中,发挥产业链协同联动优势,以TurnKey(交钥匙)服务商的思想自觉和务实行动,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深化数智技术融合创新,助力国产大型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紧跟邮轮国产化进程,调配各类优质资源,深化餐饮厨房、洗衣布草、休闲水系统、照明系统和医疗中心5大系统研究,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报验、交付等环节,融入全流程协同服务,推进EPC总承包模式落地,提升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让“上安”的名字出现在更多国产邮轮的建设者名单上。 大科学装置与核能技术领域的突破,彰显了企业在高端机电安装领域的硬实力。依托 “十四五”期间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等项目的技术积累,未来我们将继续紧跟国家先进核能产业化步伐,围绕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建设需求,研发大型模块姿态智能调节运输装置、多轴翻身装置等成套装备,构建“运输—翻转—吊装—焊接—检测”全链条标准化工艺体系;同时深化大科学装置运维技术研发,建设高精密设备安装实验室,提升超高真空、弱磁环境控制等技术能级,在“国之重器”中锻造“上安精度”。 在智慧医疗领域,我们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针对医疗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需求,推出“申粤医科”品牌。通过医疗设备、智慧系统、装饰装修等充分融合,完善智慧医疗单元装配式整体解决方案,将手术室的建设周期缩短至传统的20%左右,实现手术区独立系统设计、后期灵活拆改,并在上海光华医院等工程中成功应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装配式技术在其他核心医疗单元的应用,新增3—5个医疗基建整体解决方案,开发手术室智能辅助系统、医疗物流机器人管理系统、智慧手术部大数据分析平台,推动医疗建造向“高效化、智能化、人性化”升级。 平台赋能创新,构建“研发-转化-迭代”的科创闭环 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强大的平台支撑与高效的转化机制。安装集团将打破“重研发、轻转化”的壁垒,建立“研发—推广—迭代”的良性循环,让科技成果真正成为“看得见、用得上、能增效”的新质生产力。 让科研跟着“需求”走。我们的研发将聚焦工程一线 “卡脖子” 难题与企业战略转型需求。一方面,压缩非必要课题投入,集中资源攻关工业化预制、绿色机房、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确保科研经费向“能落地、能见效”的项目倾斜;另一方面,建立“科研—生产”双向沟通机制,让科研人员深度参与项目前期技术交流、投标方案编制,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以技术优势提升项目中标率,实现“科研支撑经营、经营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施工现场”。在成果推广环节,将构建“宣贯—对接—考核”三级体系:编制《科技成果推广目录》,针对模块化机房、动火机器人、数字化巡检等成熟技术开展专题培训,让基层单位熟悉应用场景与操作流程;建立“公司—研究—项目”对接机制,为重点成果配备专项技术团队,深入现场开展技术交底与指导;将成果应用纳入项目考核,对推广效果好、降本增效显著的项目给予激励等。 让研发平台成为创新“能量站”。今后将充分发挥上安“三大平台”的作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智能化调试在内的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创新基地将进一步优化生产线布局,提升管道预制产能利用率,打造“机电管线智能建造示范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则将完善“技术委员会—研究院—基层单位”三级管理架构,加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为科研项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不管是老员工还是新同事,都能在这些平台上学本事、练技能,为自己的成长“充电”,也为企业的创新“添力”。 人才蓄力前行,做“懂技术、敢创新、能攻坚”的未来建造者 创新强企的征途上,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期待上安科技工作者能拿出“三股劲”:肯学习的钻劲、主动干的闯劲、看长远的韧劲,把自己打造成企业需要的“顶梁柱”。 争做“复合型人才”,适应技术融合趋势。随着我们的业务向工业、邮轮、新能源等领域拓展,科技工作者需从“单一技术专家”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转型:既要深耕机电安装核心技术,也要学习工业管道、数字孪生、核级焊接等新兴领域知识;既要掌握传统施工工艺,也要熟 BIM、AI、机器人等智能技术。这要求科技工作者跳出“专业舒适区”,主动学习跨领域知识:通过行业协会交流、线上线下培训、项目实践锻炼等方式,拓展知识边界,让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安装集团在工业再发展、新兴业务拓展中的人才需求。 秉持“主动作为”精神,释放创新价值。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体现在“主动对接生产、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支撑经营”三个维度:在生产端,主动深入项目现场,从施工难点中挖掘研发课题,从质量波动中寻找优化空间;在经营端,主动参与技术储备、前期投标、业主交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在成果推广中,主动跟踪项目应用效果,收集反馈意见,推动成果迭代升级,让创新真正服务于生产效率提升。 树立“前瞻视野”,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做好“技术攻坚”,更要有“拥抱变革的前瞻思维”:一方面,加强对行业前沿技术的跟踪,提前开展技术储备,为安装集团抢占未来创新制高点;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科技奖项申报,在国家级标准编制、省部级科技奖评选中发出“上安声音”,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技术话语权。 亲爱的上安科技工作者们,当我们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眼前是充满机遇的新赛道,手中是科技创新的“金钥匙”。未来,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需要我们在实验室里攻坚技术瓶颈,在项目现场解决实际难题,在新兴领域抢占发展先机;需要我们以“复合型人才”的自觉主动学习,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经营,以“创新者”的勇气突破边界……上安的下一个辉煌,正握在你们的手中。 最后,让我们一起加油,争做上安的“科技脊梁”! 落款:与你同行的小安 |